1、后浇带的留置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水平留置形式。水平留置形式是在建筑楼板施工中常见的后浇带留置形式。它沿着建筑物的横向方向设置,一般在两个建筑物之间的施工段完成后留下,待整个结构完成沉降后进行浇筑封闭,以消除不均匀沉降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这种形式多用于高层或框架结构建筑。垂直留置形式。垂直留置形式主要应用于建筑墙体施工中。
2、一般情况下,底板后浇带超前止水做法分两种:沉降后浇带和伸缩后浇带,具体做法见下图。1施工准备 材料准备钢筋:按图纸设计要求,并经进场检验、复试合格。混凝土:商品混凝土,按设计要求,并应满足泵送要求。橡胶止水带:应满足《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11)的要求。
3、对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连接的基础梁、上部结构的梁和板,要预留出施工后浇带,待主楼与裙房主体完工后(有条件时再推迟一些时间),再用微膨胀混凝土将它浇筑起来,使两侧地梁、上部梁和板连接成一个整体。
4、后浇带的浇筑控制:一般设计主楼与地下车库(裙房)相连部位为沉降后浇带,其他部位为收缩后浇带。沉降后浇带的混凝土浇筑时间为主楼结构封顶后60天浇筑,或经沉降观测其两侧沉降稳定后浇筑。收缩后浇带的浇筑时间为相应楼层顶板浇筑完成后60天浇筑。
5、同时应注意防止混凝土开裂和漏水等问题。后浇带的作用:后浇带可以保护混凝土结构,控制结构温度应力,保护结构外观,并可调整不均匀沉降。后浇带是建筑施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能够有效地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从而保证建筑物的质量和安全。
6、针对此问题的出现作为管理者必须明确发生该事故的原因,并通过对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合理规范进行不同程度上的质量控制,此时后浇带施工技术就尤为重要。下面则针对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功能特征进行详细阐述:一是解决沉降差问题。
1、设计城市污水处理厂时,为何需要设置沉砂池和沉淀池?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沉砂池主要用于去除污水中一定体积的砂粒及其他杂物,例如碎骨屑、果核等。这些杂质往往密度较大,容易沉淀,通过沉砂池可以有效分离出来,减少后续处理系统的负担。沉淀池则分为初沉池和二沉池两种。初沉池的主要作用是去除悬浮于污水中的悬浮物。
2、首先,所有城市污水处理厂应至少设置两个沉砂池或格子,且设计时需考虑并联运行的可能。在计算设计流量时,需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如果污水自流进入,应以每期的最大设计流量为准;若通过提升泵输送,应考虑工作水泵的最大组合流量。对于合流制处理系统,设计流量应基于降雨时的流量计算。
3、污水流入池内由于流速降低,污水中的固体物质在中立的作用下进行沉淀,而使固体物质与水分离。这种工艺分离效果好,简单易行,应用广泛,如污水处理厂的沉砂池和沉淀池。沉砂池主要去除污水中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物,沉淀池则主要用于去除污水中大量的呈颗粒状的悬浮固体。⑵筛选(截流)利用筛滤介质截流污水中的悬浮物。
1、【答案】:A 2021/2020版教材P78 沉降观测的周期和时间要求有: 在基础完工后和地下室砌完后开始观测; 民用高层建筑宜以每加高 2 ~ 3 层观测 1 次; 工业建筑宜按回填基坑、安装柱子和屋架、砌筑墙体、设备安装等不同阶段进行观测。
2、此外,沉降稳定周期的确定还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地质条件、土壤类型、地下水位、建筑荷载等。因此,即使在设计阶段计算出的周期为两年,实际情况仍可能有所不同。总之,两年后房屋基础基本达到稳定状态的说法,是基于充分考虑了多种因素后的合理估计。
3、地基沉降通常需要20至30年的时间才能达到稳定状态。 地基沉降的周期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地基类型、土壤特性以及建筑物自身的重量等。 对于人工填充的地基,可能需要超过20年才能观察到稳定的沉降速度。 若使用老旧的桩基技术,地基沉降可能需要长达30年才能趋于稳定。
4、沉降观测周期和观测时间如下:沉降观测的规范要求沉降观测的次数和时间,应按设计要求,一般第一次观测应在观测点安设稳固后及时进行。民用建筑每加高一层应观测一次,工业建筑应在不同荷载阶段分别进行观测;施工单位在施工期内进行的沉降观测,不得少于4次。
5、建筑工程沉降观测通常在竣工后2年结束。以下是关于建筑工程沉降观测的一些关键点:观测周期:沉降观测是根据建筑物设置的观测点与固定的测点进行观测,以测量其沉降程度。在施工期间,应按期或按层进度进行观测和记录,直至工程竣工。
6、沉降观测的观测时间周期依据具体情况而定,但通常需要进行长期、持续的观测。沉降观测需要长期进行,具体时间周期视工程需求而定。对于大型建筑或重要工程,沉降观测可能持续数年之久。这是因为建筑物的沉降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观察才能准确掌握其变化规律。